旅游系统开发成功案例分析
1. “非遗 + 旅游” 模式“非遗 + 研学”:丰富旅游体验,传承非遗文化:研学旅游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将非遗与研学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了深度了解非遗文化的机会。例如,宜春市丰城市的洪州窑碗泥岭非遗传承基地,吸引了一批批学生前来研学。学生们在这里可以参观洪州窑的加工场所,了解洪州窑青瓷的制作过程,还能亲自体验陶瓷制作技艺,丰富了旅游体验的同时,也传承了非遗文化。
“非遗 + 民宿”:增强文化体验,开辟活化路径: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又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上饶市婺源县深入挖掘歙砚、徽墨、三雕等非遗项目,造就了各具特色的民宿类型。如融入茶和徽剧艺术的福绥堂、三雕体验的晚闻堂、徽墨体验的留耕堂、歙砚文化体验的熹园心宿等一大批特色主题民宿,获得众多游客的喜爱。目前全县有非遗主题和开展非遗体验民宿 50 余家,评选美非遗民宿 10 家,非遗主题民宿已经成为婺源旅游的又一特色名片和靓丽 IP。
“非遗 + 文创”:传统与现代结合,受年轻人追捧:当黑陶、手工纸、传统扎染、刺绣、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出现在旅游商品市场时,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创意的结合折射出的文化温度,立刻受到年轻人的追捧。赣州市龙南市以第 32 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为契机,号召传承人、手艺人利用自身非遗技艺,融合客家非遗与城市 IP 创意理念,设计创作了近 30 款世客系列文创产品,产品种类涵盖了工艺品、生活日用品、文具、公仔玩偶、潮品服饰等十几个类目。
“非遗 + 演艺”:对非遗文化的再开发:如果说传统技艺类的非遗项目多以展示和产品开发成为旅游经济增长点,那么大大小小的山水实景演出、文旅演艺和歌舞类表演等无疑是对舞蹈、音乐、服饰、节庆、习俗等非遗文化的再开发。抚州市旭东采茶剧团以建立旭东戏社形式进驻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戏社与当地社区紧密合作,不仅丰富了社区的文化生活,也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非遗 + 节庆”:吸引游客,成为 “打卡地”:中国的传统节庆为 “非遗 + 旅游” 奠定了融合的基础。每年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次第展开,成为吸引游客的 “打卡地”。例如,2021 年 7 月 17、18 日两天,楠溪江音乐比赛、艺术展览、昆曲实景演出、美食市集,两天吸引旅客 2 万多人。在小港滩地音乐公园,游客在山水间体验音乐派对、火舞秀;在丽水古街上,欣赏沉浸式实景演出永昆《游园惊梦》,游客纷至沓来,热闹非凡。